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与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的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发表日期:2012年3月26日   阅读:2513次

    3月23日,下了一个月雨的杭州,洗去了冬日的沉闷,泛着嫩绿的柳芽染尽了春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王素卿理事长一行在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徐永明副院长的陪同下,与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探讨。
    坐在象山校区王澍老师的办公室里,面对着得到国际赞誉的这组建筑群,王素卿理事长和王澍老师就中外设计企业的体制差异对设计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王  澍:对于好建筑师的个人发挥方面,国内和国外在体制上是有区别的,普利兹克奖不是要有一个或两个好的作品就能获奖,而是要求十几年、二十几年连续不断地保持着高质量的创作,而且要落实到建筑师的个人,这对于设计院在现行的体制下是困难的,一个设计院要用十几年、二十几年来支持几个好的设计师的创作是不容易的。
    王素卿:我们的设计院在内部体制改革中,也在考虑如何出这种优秀的、好的作品,比如有的设计院设立一些创作室,但是摆脱不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身后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王  澍:我们的设计院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们之间是君子协定,我的创作只要有需求,他们都是支持我的,院里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和我长期合作,而且团队中的人要有理想,才能在一个项目上长期的奉献。
    王素卿:国外建筑设计是建筑师负责制,在国内即便是有建筑专业事务所,建筑师也无法牵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出好的作品,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在接到项目,合同签约的问题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王  澍:一般请我设计的单位都是看中我的作品和我的影响力,因此签约的问题是采用几方一起合签的形式,最终由建筑师负责,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接近于国外,在国内的建筑师就很难做到全盘总控,这不仅需要建筑师有全盘总控的能力,还需要有好的体制、机制来支撑。
    王素卿:你这次获奖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获奖的问题,一个非主流设计师获得此殊荣,这要引起全行业的反思。精细化设计很重要,国外的设计费高,但要看到高收费背后的细致工作,每个细部的处理,一个设计师背后要有多个团队的配合。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建造车间里,我们看到中国建筑学校里最早的建造车间系统,在这里大一的建筑系的学生正在实地进行建造学习,面对着正在实地动手上课的学生,王素卿理事长和王澍老师就建筑教育体制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王  澍:一般人认为建筑学院建筑技术强,美术学院的建筑美术强,而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要学习自己动手进行建造。我们不是只想在美术学院办一个美术的建筑系,而是要解决中国建筑教育的基本问题。
    王素卿:在中国现有建筑教育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施工管理方面与国外相比也是存在差距的。这方面学校教育从专业到教学都应改进。这次获奖是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么高的荣誉证明中国人还是有能力设计和建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在设计体制改革上应该考虑如何为出好的作品而提供条件。
    王  澍:象山校区18万平方米,分两期,各14个月建成,这要有一个很强大的实验系统,先做研发,原始小样在实验室里做好,然后再和实际结合,具体实施。整体采用了标准化的快速体系营造出来的,我称它为“新营造法”。
    王素卿:现行的体制如何改革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师出更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原创佳作,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王澍老师告别时,已是落日徐徐,暖暖的余晖洒在这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作品群中,一步一景,置身在这艺术的环境中,感受着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韵味,回味着王澍老师的话“国际上非常期待有明显的中国特征的现代建筑的出现,已经等了很久了,这次获奖使国际上终于承认,中国的现代新建筑出现了!”

                                                           来源: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Copyright(C) by [江苏华建建筑设计院] 2009-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63419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州东路江苏华建建筑设计院 邮政编码:2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