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人民日报:从贝聿铭到王澍
发表日期:2012年6月13日   阅读:1449次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充满原创力的建筑群中,质朴而谦逊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错落分布,木作、钢构从容间杂,翠竹掩映其间……占地800亩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正如它的设计师所倡导的在飘移的空间里,有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

它的设计师王澍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曾获得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日前,王澍登上了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领奖台,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获奖让世界建筑界聚焦中国,也让人们想到另一位有着东方面孔的获奖者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呼唤中国建筑的本土力量

“在他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价值,扎根中国传统和文化,他的建筑语言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指引我们的内心。”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对王澍如是评价。

近年来,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国际范儿”越来越足。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思维和手法也被中国本土设计师借鉴。一些中国建筑师对此表示担忧。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李少云认为,“本土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方面向全球化看齐,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向。中国建筑要在国际建筑界里取得领先地位,恰恰应该回头来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优秀基因。”

事实上,国外建筑界对中国独特的建筑文化一直关注和推崇。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建筑设计界“奇才”的华裔设计师贝聿铭,也一直保有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北京香山饭店这一有着典型的中国园林风格的建筑,就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贝聿铭曾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企图从中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代建筑的人文关怀

把校区建成“村庄”王澍称,自己设计的关键是挖掘乡土建筑的价值,并引导人们跨越城乡价值对立的鸿沟。

“我这两年注意力在转移,转移到乡村建设。现在,大量的建筑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传统包括乡村文化。应该相信,多条文化线索并存对城市文化发展是有好处的。”王澍强调。

王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就是这样一直坚持建筑师应对社会怀有人文关怀的理念。

城市化也是王澍关注的重点,近些年他致力于探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世界的样本意义”。“如果城乡的发展平衡或者是乡村建设得好,也是对中国现代城市化的极大贡献。”王澍说。

用文化自信面对未来

面对中国建筑界的现状和未来,王澍说:“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自信,自信自己在世界潮流当中是有独立价值的。”

今年,建筑界“诺贝尔奖”首次将颁奖地点设在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以及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会是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

普利兹克提到:在这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我们遗憾地看到大量的城市和建筑实践摒弃了地域性,一味追求建筑概念的“标新立异”,岂不知,这样的建筑固然“夺目”但却无“归属感”。只有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观念叠加产生的作品才能赢得广泛的尊重而历久弥坚。

而王澍的作品就赢得了这样的尊重。在普利兹克奖评委、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看来,王澍的作品“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的文化底蕴,创新地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

帕伦博勋爵说:“王澍获奖是众望所归,他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建筑师,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让人们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充满期待。



Copyright(C) by [江苏华建建筑设计院] 2009-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63419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州东路江苏华建建筑设计院 邮政编码:225101